作为年轻人,有幸参加这次观摩活动,我尤为珍惜,全程参与。此行,令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几点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开幕式上,看到了白发苍苍的张庆老先生,他依旧是神采奕奕,一颗教育之心使他坚强地战胜了病魔,为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另我感慨万千。他说他这辈子与书打着交道,学了一辈子的语文,用了一辈子的语文,他说他愿为母语教育研究献上一个完整的“样本”。建立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新体系,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这次我所在的B场大赛,来自徐州的老师获得了特等奖,而她执教的是一篇识字课,令我感悟剖深。词串识字是近十年新出现的、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一张识字课文模式。表面上看,这类识字课文就是排列整齐、毫不相关的词语,其实它们是联系紧密、语义相关的,而且押韵合辙的,是词语的串连,就像北京的糖葫芦。词串一般包括韵语、情境图两个部分,两部分一一对应,相辅相成。
词串识字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整体性;二、形象性;三、可读性。下面拟从词串识字模式的继承与创新、词串识字与其他识字方法飞比较、词串识字的功能、词串识字的编写与教学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 词串识字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作为识字教材的一种模式,词串识字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传统蒙学识字教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词串识字模式是对韵语识字这一中断了近百年的传统经验的继承。词串不是随便什么词语的串联,而是借鉴了古典词语营造意象的手法,以增强其审美功能,增加词串识字的魅力。
词串节奏整齐,押韵合辙,读起来朗朗上口。显而易见,这也是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曲的。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进行识字亦是渊源有自。其教育功能也不是单打一的识字,而是具有更为丰富的教育内涵。
二、 词串识字与其他识字方法飞比较
词串识字不同于集中识字,集中识字虽然识字量大,识字速度快,但由于这种识字方法是字本位的,缺乏一定语境的支持,所以学得快遗忘地也快。词串识字虽然识字的速度不如集中识字来得快,但由于是将生字放在语境中来学,不光是理解与识记的效果比较好,而且还能够加快生字“自动化”整体认知的进程。
三、词串识字模式的功能
1、它是识字教材,教儿童识字写字应是其首要功能。
2、提高品德修养和认识能力,享受审美乐趣。
3、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整合力。
4、具有潜在的阅读训练价值。
四、词串模式的编写与教学
“词串”模式,主要用于低年级识字,编写识字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生字的安排应符合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
2、 应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编写的内容应形象、直观,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
3、 词串识字的排列顺序,应考虑到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逐渐的向外拓展。
词串的教学应体现编写意图,以形成编教之间的默契。主要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低年级儿童学习了汉语拼音、常用笔画、笔顺规则,认识的了常见的部首字,懂得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这就初步具备了认读汉字的能力。只要教者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调动其实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够逐步形成小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辨认字形不够精细有的字比较难学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能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龄儿童来说,识字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号与声音、语义、图像的联系。在以往机械的识字方式中,学生建立这种联系只是依靠枯燥乏味的反复认读和课后大量的机械抄写,并未通过积极的思考去精细分析生字的形音意像,因而识记的效果不好。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得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生字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的建立起符号与声音,语义与图像的联系。
第二,要图文对照在学生正确认读字词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按照自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去观察课文图画,从图中找出词语所指称的具体事物。有些词语是“无象可行”的,如《大海》中的“海风”,则应激发儿童开动脑筋,从图中涌动的层层浪花、桅杆顶端旗帜的飘动,间接地看到“海风”的存在,这对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颇有价值的。在指导诵读词串时,要引导学生观赏整副画面,以帮助学生进入词串所描绘的情境。
第三,要让儿童诵读。可先分别进行横排朗读,注意各排词语之间的横向联系,把单个词语所表现的意象叠加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再将各排连贯起来读,连缀几幅画面,构成三维立体的场景。诵读时要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相应画面,使词串识字兼收美文诵读之效。
教学实践证明,词串识字模式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这是因为词串的内容大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又采用了韵语的形式。尤其重要的是,这一模式本身是意象的承续或叠加,其间有较多“留白”,这就将美的感受,留给了儿童自己去揣摩,儿童在脑海里自由自在地酝酿,才会影射出无限的遐想和品味。所以说,由自我发出直觉或幻觉,由揣摩而得来的那种想象的美,才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属于自己对美的隽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