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是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凭借文本语言来感悟人物品质,领悟语言的表现手法。处于取舍的考虑,我舍去了老师教海伦学习、说话的故事,而集中精力品味表现海伦“不屈不挠”的段落。因为我觉得:文中教师教海伦学习、说话的故事虽然感人,也有助于理解人物品质,但这样的故事学生一读就懂,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而要把时间花在重点段落上精品细读,做足文章。
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然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海伦·凯勒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说海伦是“不幸的”、“不屈不挠的”、“坚强不屈的”、“善良的”、“有爱心”的人。在体会小海伦的不幸时,我让学生们仔细品读第一小节,抓住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孩子们静下来默读课文,边读边钩钩划划在书上写感受。在接下来的集体交流中,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我抓住“有声有色”这个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眼中“有声有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又让他们来对比想象生活在“无边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静”中的小海伦的悲惨生活。
文本是花,拓展是叶。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将文本的内涵变得丰富,让学生思考得更远。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中,有很多和课文相应的情节,比如说水的启发、学习盲文时的艰辛、学习说话时的专注、回家前的心里独白等等。我是不是将它们全部引进课堂?不,我做出了选择,学习说话和学写盲文可以通过课文的多层次朗读体会出,水的启发可以通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感受到,而回家前的心里独白,文中没有,让孩子读一读,就更能走进小海伦的内心,知道是什么支撑着海伦一路走到现在,除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还有爱,家人对她的爱,她对家人的爱等等。
在引导学生们理解海伦的爱心时,我又适时地告诉他们,虽然海伦的遭遇在常人的眼中是不幸的,但她没有抱怨,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上帝待我不薄……”。正是因为这种不抱怨,才有了她不屈不挠的奋斗,才写下了那么多感动世界的文字,才造就了一位曾经震撼了整个世界的人—海伦·凯勒。
整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情感得到了升华。但是因为仓促,所以在情感教育上没有让他们多说一说面对坎坷,面对厄运该怎么做。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填空说话太多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影响了孩子自由表达的情绪,导致了精彩生成的降低。还是那句老话: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