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的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始,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课件例题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学生说:“文具盒宽是10厘米,长是20厘米。”这时我就说:“像这样宽是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并有手比划出来,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接近1分米;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数出10张纸摸一摸感受它的厚度体验1毫米,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清,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