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的国度。流传至今的古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有许多古诗不仅“诗中有情”,而且“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诗画相通。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以高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向我们描绘了西湖骤雨急来急去的动人情境。如何让孩子走近诗歌,感悟诗情?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后,我把问题的关键锁定在课题中的“醉”上。当学生明白了诗人为何而醉的时候,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诗意,也就了解了诗人的情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我把课标翻开来,重新又仔细地阅读了一番,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于是,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意作为教学重点。又把了解“醉”字的含义,体会诗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按照学习古诗常用的模式:知诗人——解题——读诗——释意——悟情——吟诗——拓展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
一、联系实际,理解比喻,感受精妙。
这首诗诗人是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翻墨”什么意思?(打翻的墨汁)“黑云翻墨”呢?(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什么手法?(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写出了云的颜色,又写出了云的动态)。“跳珠”什么意思?(跳动的珍珠)“白雨跳珠”呢?(白花花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这个“跳珠”把雨写活了,既写出了雨大雨急,又写出了雨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哗哗”的声音、“啪啪”的声音)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感悟诗情。
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陶。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课开始时,引导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流利,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翻”“跳”“乱”“忽”“水如天”去读,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或配乐诵读,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读出诗所表达的意境。最后,整体感知诗歌描述的画面,带着想象吟诵这首诗
三、紧扣诗眼,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
“醉”是本首诗的诗眼。教学中,我从诗题入手,学生读诗题,释诗题,感受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醉”是“酒后微醉”的意思。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体会“醉”的意思,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是“沉醉,陶醉”的意思。
四、巧妙迁移,以诗引诗,注重积累。
教学过程中,通过“黑云翻墨未遮山”一句中的“未”字,引出了带“未”字的诗句,“树头花落未成阴”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通过“跳珠”一词引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由“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一个“忽”字巧妙引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如此举一反三,前后联系,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让古诗教学的课堂变得诗意盎然。
但是,这堂课上下来,却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诸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教态。与其它老师的或沉稳,或循循善诱,或机智敏捷相比,我在讲台上显得不够从容。
其次是教学机智。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的音符。这个时候,我们离不开教学机智,灵动的教学机智,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学机智,则可能会弹出“杂音”乃至“噪音”。这教学机智包含很多方面,我认为第一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上课时,我请了多名同学朗读诗句,而评价语却单调乏味,缺乏针对性和知道指导意义。我一直努力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导向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觉得力不从心。很有点“词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在引导学生感悟诗句关键字词上,学生有时说得还不是特别到位,而我却往往没了主意,于是,匆匆而过。可见,教者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要有充分的预设。虽说课堂因生成而美丽,但没有充分的预设,哪来生成时的美妙?第二是要学会倾听。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可有时自己却不一定做得到。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由于怕遗忘教案流程,往往造成疏忽。本课中,学生在朗读停顿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而我却未曾发现,如果不是课后教导主任提醒,我还没有发现这个细节。但是,细节决定于理念。这个细节背后体现的是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我们常常告诉学生“倾听是一种美德”,其实教师更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今后,只有不懈地学习,积累知识,并不断积累经验,教学机智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累计起来。
再次,拓展阅读流于形式。按照课标精神,我在最后设计了学生再读苏轼的一首诗,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两首诗的共同之处。但是由于之前对学生学情的预计过高,当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教者没有激励学生或再读再悟,或相互讨论,或质疑等方式,而是自己解释完后,直接奔到另一主题,使得拓展阅读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效果。
古诗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我也不禁产生了一点疑惑。如何合理地、适度地挖掘文学常识及诗人的创作背景?本课学生在谈收获时,有学生就说到:“我们应该学习苏轼那种把人生起伏看得很淡的心态”。其实,这孩子的深层意思不就是苏轼借景抒情的这个“情”字的背景及含义吗?此时教者是否应该趁机介绍一下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从而让孩子明白这景语之后的情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