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这一课讲的是彼得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 一堂课下来,有颇多感受,一时也难以说清。还是结合这堂课,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语文、对课堂的认识,并力求深刻反思自我的不足。
一、可取之处:
1、创设情境,真切体验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并使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将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情感与自身的认识、情感紧紧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精心创设体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彼得的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感受他在淘金无望时的孤独无助以及种花成功的喜悦。比如:第 2自然段中的彼得从满怀希望到最后的一无所获的心情变化。
2、由多维的角色对话里走向精彩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其中,三者之间的对话应该具备交互性,是多维立体的。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这种多位对话的理想境界,必须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民主、宽松、张扬个性、鼓励求异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不但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在《金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感受人物和作者的思想和情愫。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碰撞出许多耀眼的火花:“不劳而获只能是个幻想,辛勤劳动才会梦想成真。”“要靠挖金子发财是不可能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3、让课堂回旋呼应,激荡孩子的心
教学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设想一下,彼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财富,那么财富从哪儿来呢?(或者彼得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有些同学说得就比较好,真正地理解了“金子的含义”。
二、思考
1、文本的重要性
不管教学时如何挖掘、设计,应该时刻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领悟,去思考。在课堂中,有的学生的发言很好,但是我却没有及时地追问一句:你从书上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课堂语言的精练
在整节课中,对学生的提问过多,生怕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认为课文中所有地方都值得挖掘,也想把课文的思想渗透明白,结果什么都没有讲好。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等待的时间,有时候就直接给了答案,给人感觉过于急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