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类.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交 往 互 动 式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学 校 | 圩塘中心小学 | 班级 | 六(2) | 人 数 | 49 | 学 科 | 语文 | |||
课 题 | 螳螂捕蝉 | 教时 | 2 | 执 教 | 陈静 | 日 期 | 3.10 | |||
课题研究目标:课堂问题设计或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六年级学生马上要小学毕业,如何进行小升初的链接,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了古文的阅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好少年与吴王的对话,复述课文。 2、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与吴国出兵攻打楚国这件事的联系,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探究阅读,感悟少年冒死巧谏的智慧。 4、赏析《螳螂捕蝉》文言文的故事内容,初步领略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与吴国出兵攻打楚国这件事的联系,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2.探究阅读,感悟少年冒死巧谏的智慧。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课前积累 | 螳螂捕蝉,这个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 八字成语是成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你又积累了哪些八字成语? | 学生上台板书 齐读 说说自己了解的八字成语 | ||||||||
活动一: 复习导入
| 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 齐读课题 学生个别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 互相补充,力求语言准确、简洁。 | |||||||
活动二: 体悟巧劝
| 1.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2-11自然段,看看少年的哪些做法或说法是很有深意的?打动了你,也打动了吴王。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找出关键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揣摩文章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 默读课文,思考,做批注。 学生个别回答,互相补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练读。 同桌二人合作再次读读这段对话 揣摩一下人物内心的变化。 自由练读、个别读读。 评价读,学会欣赏。
| 组织交流 学生个别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小结。 预设: (一)第二自然段 从少年的心理活动体会出少年的勇气可嘉,为国分忧。 (二)交流第三自然段 追问:少年毫不介意,那么他到底介意的是什么呢? 设置情境,三次导读 1、 好一个少年。难怪第一天清晨,雾气弥漫,天刚拂晓,他—— 2、 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天色朦胧,他依然——-- 3、 第三天,他又一次早早地———— 他终于遇到吴王。 师小结板书::知地利 明天时。 追问还有吗?道具的选择:拿着一只弹弓(他拿着弹弓是玩的吗?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 (三)交流4-11自然段 从少年和吴王的对话引导认识到少年的懂人和,识人心。 (四)、朗读对话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了关键词句,品读课文,深切感受到了这位智慧的少年抓住恰当的时机,巧妙地劝诫吴王。你能根据提示语,读一读少年与吴王间的对话吗? 师巡视指导,关注全体学生。 相机指导:在评价中再次体会人物的形象,读好相应的小节,少年说话与吴王的语气,可以让学生加上动作。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 (五) 总结少年的智劝 同学们,吴王执意攻楚,大臣们劝,却让吴王下了死命令;而少年劝,却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同样是劝,为什么效果却截然不同呢?是因为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你看,他……这些恰恰就是少年劝谏的巧妙之处。 | |||||||
活动三: 品悟寓意 | 过渡:少年的一番话中,哪一句话最耐人寻味呢? 1、再读读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2、少年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引出古文 出示古文 | 个别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齐读第一节。
有条理地说说吴王到底悟到了什么。
说说古文的意思。 | 指名说,屏幕出示 组织交流,相机贴板书 引导理解 “恍然大悟。 追问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 那吴王到底“悟”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一说。) 相机板书【不能】) 指板书再次强调寓意。 | |||||||
活动四: 渗透古文
| 过渡:(出示文言文) 1、借助拼音、注释自由读一读原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再去读读课文。 2、听听《螳螂捕蝉》原文的朗读,欣赏古文诵读特有的魅力。 3、自己练读古文。 4、指名读,配上音乐。
| 自读古文 思考意思 全班交流 听录音朗读。 练读 个别读。 |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懂古文。 交流时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 |||||||
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推荐阅读(出示课件) 《说苑》共二十卷,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传说和寓言,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文字简洁,譬喻贴切,鲜明生动。
|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本来读。 | ||||||||
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只顾眼前利益 不能 黄雀在后 不顾身后隐患
| |||||||||
反思重建 |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与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少年劝说的智慧之处,学习委婉地劝说他人,感受人物的形象;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及出处,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原文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文学及成语故事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以“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2-11自然段,看看少年的哪些做法或说法是很有深意的?”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在文中走几遍,让学生明白少年是智劝,最后让学生说出少年的主意妙在哪儿?学生大多数都能找出一点点,有同学说少年选的时间妙,在一个早晨,吴王心情舒畅,有同学说故事妙,使吴王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有同学说少年是在等待吴王,引起吴王的注意,然后一步一步到他的圈套中……从而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位有勇有谋、一心为国的年。 在教学中,我由于担心教学时间来不及,在教学妙在哪里时,只要学生的答案是我所要的,我就马上小结板书,没有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对“知地利,明天时,懂人和”可能只限于表层次的理解,没有深入语言文字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