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苏叔阳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谁来读?
指名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近他、了解他。先回忆一下,课文讲了关于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板贴)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灵魂的方法,也是读者走进人物心灵的钥匙。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体会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学习要求。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9自然段,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1、生: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可以看出:他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幽默、乐观)
评:(失去一条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然而刘老师却笑着谈这一痛处,这是多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啊。)(幽默就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个笑字,让我们看到了笑对腿疾,笑对人生的刘老师)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乐观、幽默地笑着谈谈吗?(先自己试试、指读)
2、刘老师的故事刚谈完,看——引读。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同学们,注意到这些红色的词了吗,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对刘老师失去一条腿的难过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2)上节课结束后,谌辉来问我,这里的“泛起”能不能换成“冒出”“涌起”?我没有给答案,大家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和他说说。泛出有一种“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3) 我们先笑得那样热烈,又泛起淡淡的酸涩,最后充满对刘老师的尊敬,一句话里有三次情感的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2生读,齐读。
3、身体残疾,却那样的幽默乐观,刘老师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每一位学生深深折服。所以作者这样回忆——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生:从“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可见刘老师工作的辛苦。
生:这段话中连续几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可见他热爱这份工作,很敬业。
2、指导读好这段话。
这一次次令人难忘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年过半百的刘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年过半百的刘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刘老师的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孩子心中最美的生命之舞,我们一起读。
3、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们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同学们,倘若你有幸成为刘老师的学生,此刻,你一定有话想说?
然而,即便再艰难再辛苦,刘老师依旧一次次地跳跃、旋转,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坚强)
4、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深情的感叹: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师:这一切都令作者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我们继续来交流,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1、①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地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亲手制作看出刘老师的心灵手巧。
师引述: 是呀,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引读……多心灵手巧呀!
②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③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笑着——不畏困难、乐观,叫着——心中的欢快,拄着——身残志坚,蹦跳着——高兴,刘老师情不自禁地蹦跳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
师:我们也把目光聚焦到刘老师追风筝的细节描写中,还有同学有自己的感受的吗?
蹦跳中,看出刘老师有未泯的童心。
追赶——对目标的不懈追求,永不放弃……热爱生活、童心未泯、虽然身体残疾,但却充满活力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自信。不断挑战自我。
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顽强让我30年都不曾忘怀。让我们再次去体会:(齐读)有一次,————
2、品“漾”
看,刘老师已把自己的风筝放上了蓝天,引读:他仰望白云……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1)师:这又是一处细节描写,你关注到了什么?
什么是漾?(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
生:刘老师放风筝的时候十分投入,已经完全沉浸在那小小的风筝带给自己的快乐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内心的欢乐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2)师:同我一样的少年,他有着同我这个少年一样的什么?(童真、活力、精神……)
过渡:一个年过半百的残疾人,却有着少年般的情怀,多么乐观、自强不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追求!我们一起读一读。
3、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他放飞的、他凝望的还仅仅只是一只风筝吗?(理想、信念、追求)
生:希望自己能像风筝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这风筝就像他的学生,正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越飞越远。
师: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就是——理想的风筝。(指着课题说)
4、刘老师以自己的乐观、幽默、敬业、坚强、顽强、自信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指着课题齐说)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更感染着一批批学生,所以,作者永远留着这样的记忆——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往事,读——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是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这些究竟给作者的人生带来些什么?我们来看看他的人生遭遇。指名读。
他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3、出示他文集中的话:
不管 我 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集 总序》
师:同学们,从他的故事和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6、是啊,在作者的人生中,每当遭遇困境,刘老师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他,乐观顽强地面对一切。再读“他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读,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我思念您
3、学生交流
4、课后,写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具体写关于他的一到两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谈残腿 幽默 乐观
写板书 敬业 坚强
放风筝 顽强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