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序号 | 内容 | 个 人 设 计 |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
一 | 单元 教材 分析 | 《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生动地叙述了“我”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天安门广场》以形象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建筑和辉煌的景观。《徐悲鸿励志学画》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学画时立场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的故事。《虎门销烟》以简练的笔触、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 | 本组编排了四篇精读课文《我给江主席献花》《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虎门销烟》。教师在教这四篇课文时,都应注意让学生感受、体会并激发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天安门广场》让学生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虎门销烟》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
二 | 单元 目标 要求 | 1、能借助工具书等主动预习。 2、学会每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5、仔细阅读课文中“我”给江主席献花的动人情景,展开想象,体会文中作者对国家领袖的爱戴。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两条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4、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 5、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 6、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7、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爱国精神。 |
三 | 单元 设计 意图 | 这一单元的词汇比较丰富,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因此,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个人的感受,陈述个人的经验,教师充分地宽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经验。给学生机会,不仅是给学生表达正确观点的机会,而且还要给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的机会,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 1、独立阅读精读批注,在重点词句上勾画,让学生自主学习,读准、读通、读顺,理解大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探有所得。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带着问题品读感悟,体验文本之美,意境之美。 3、积累内化,拓展延伸,全文的重点段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4、重视课外积累,引导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5、以读代讲,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 |
四 | 单元 目标 达成 分析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5、我给江主席献花 | 教时 | 第一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其中7个为四会字,6个为二会字。能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耻辱”“秩序井然”“满面春风”“欣喜若狂”“洗刷”等词语的意思。 3、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后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
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后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 1、谈话:同学们,《东方之珠》这首歌大家都听过吧,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儿吗? 你们知道有关香港的历史吗? 香港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是谁 2、导入课题: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有一位叫姜咪咪的中学生冒雨向江主席献花,现在让我们来重温这幸福的一刻。 板书课题 3、质疑课题 | 生答:香港
学生介绍:香港的风景、历史、回归日。 生答:董建华 学生学习生字“董”
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问难 |
学生自主介绍有关香港的知识,如香港的风景、历史、回归日 互相补充,教师适时进行补充。
板书:我给江主席献花
预设: “我”指的是谁?“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给江主席献花?“我”为什么要给江主席献花? | ||||
活动二: 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以及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读准生字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出示词语: 启德机场 红地毯 频频 秩序井然 董建华 队伍 满面春风 步伐 洗刷 欣喜若狂 耻辱 爱抚
3、指导长句 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
学生自学
学生自读,开火车读,齐读
个别读,师范读,齐读 |
检查自读效果,师相机点拨。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沥( lì ) 颊( jiá ) 踮( diǎn ) 吻( wěn ) 提醒学生下列字的写法: “伐”不要忘了一撇 “耻”不要忘了一竖 “队伍”的“伍”的偏旁
重点点拨下列词语: 秩序井然:很有秩序 洗刷:去除 耻辱:名誉上的损害
| ||||
活动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 1、现在请同学们读课后第4题出示内容: 出示段落大意
2、师生共同讨论分段方法,师概括并板书: 第一段:(1-7) 第二段:(8-11) 第三段:12 3、引导概括小标题
|
根据段落大意进行划分
说说自己的分法和理由 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讨论小标题,允许出现不同意见。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分法列在黑板上,如有疑义,引导学生按照人物或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逐一排除错误分法,保留正确的分法。
预设: 冒雨等待 幸福献花 难以忘怀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1、继续朗读课文,争取做到有感情朗读。 2、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形成小组的意见,在全班交流。 | ||||
板书设计 |
5、我给江主席献花
第一段(1--7)冒雨等待
第二段(8--11)幸福献花
第三段(12) 难以忘怀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5、我给江主席献花 | 教时 | 第二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产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仔细阅读课文中我给江主席献花的动人情景,展开想象,体会文中作者对国家领袖的爱戴。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复习导入,观看录像 | 1、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人们当时的心情,特别是姜咪咪的心情? 2、观看录像,展现香港回归的过程。
| 个别说
观看录像
| 相机板书:激动万分、无比兴奋、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幸福
师: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今天,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多么激动,让我们和香港人民一起来体会。 | |||
活动二: 自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 自学课文,体会激动、高兴的心情。把能表现香港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并认真思考选择的原因。 | 学生自主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 学生自学课文,划出表现香港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进行总结。 教师巡回指导 | |||
活动三: 师生对话,深入体会香港人民的思想感情。 | 1、学习“等待”一部分。
2、学习“献花”部分
出示相关资料: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 1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以南。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提问:同学们,读完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3、学习“忘不了”部分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读第10小节,思考下列问题,圈画有关词语: (1)“我”给江主席献花时有哪些动作?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江主席是怎么对待“我”的?从中你感受到江主席是怎样的人? |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感想
阅读资料
谈感受
思考并圈画 | 小组汇报: “我捧着准备……的雨水。” 交流:秩序井然 兴奋 激动 竞 师追问:想一想此时“我”的心情为什么这样激动?人们仅仅是今天在等待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小组汇报: “‘来了!来了!’……沸腾起来。” 交流:(1)来了!来了! (2)沸腾 (1)连用两个来了,连续使用两个感叹号,可见激动到了极点。指导朗读。 (2)生活中,你见过沸腾的情景吗?水沸腾时是怎样一番景象?而当时,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情绪高昂,激动万分,就像水沸腾时的情景一样热烈。
小组汇报: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热泪直流” 交流:三个感叹号 挥动 热泪直流 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人物激动的内心。
小组汇报: “在……激动万分呢?” 交流:欣喜若狂、激动万分、耻辱、感知反问句。
师小结:是啊,同学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香港人民生活在英国的统治之下,没有主权,没有尊严,而如今香港就要回归了,奴役我们的人就要被赶跑了,香港人民终于又成了香港真正的主人。有感情朗读。
师小结并追问:“我”深深地爱戴着江主席,而江主席又是如此慈爱地对待我。此情此景,哪一句话最能体现我当时的感动与激动? “我就像……流遍全身”:这是比喻句吗? 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实质上就是被英国强占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打比方,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香港同胞回归时的无限激动与幸福。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1作者为什么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2、播放香港回归的录像及新中国成就展示。 | 香港回归祖国,我有幸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非常激动和幸福。 生再次体会祖国的强大。 | ||||
板书设计 |
等待 兴奋激动 5、我给江主席献花 献花 激动万分 幸福 永生难忘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6、天安门广场 | 教时 | 第一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课前自主学习本课10个生字、描红,对于难理解的字词查字典。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 1、学会(1-3)自然段中的生字词,理解(1-3)自然段,了解天安门广场的示意图。 2、通过学文,感受天安门的雄伟壮观。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开心抢答,激趣揭题 | 1、谁去过天安门广场,有什么感受? 2、看,这就是天安门,(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你们想去参观吗?快快打开课本,自己轻声读课文。 |
学生交流有关“天安门广场”的资料
看图片,翻开课本
|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课容纳100万人举行集会……
| |||
活动二: 初步感知课文
| 1、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做到准字、顺句、通文。 (2)用一个词说说天安门广场留给你的印象。
2、出示词语: 红墙黄瓦 雕梁画栋 永垂不朽 巍峨壮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矗立 曙光 旭日
3、出示长句: 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提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东西两侧\,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4、检查课文朗读
5、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哪些方面,分别在哪些自然段?自读课文,小组内讨论 |
自读课文
开火车读词语 齐读 讨论、交流词语的意思
范读,个别读,齐读
分小节读课文
自读课文并讨论
|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师结合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正音
点拨词语: 雕梁画栋、矗立、曙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永垂不朽、巍峨等。
小组汇报 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位置特点 雄伟建筑 政治地位 两 大 景 观 | |||
活动三: 学习课文2--3自 然段 | 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4.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 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
3、做导游介绍天安门广场
|
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不同记号划出方位词及建筑物的名称,完成课后的最后一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人小组讨论练说全班交流 | 学生自读自画,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学生上台介绍。 追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座?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选择一个介绍,其他同学互动,教师作适当点评。
预设:在那交流第二自然段时,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色彩的华丽、颜色的美表达出来。
情境设置:招聘导游带领同学们到天安门广场参观。 (指导学生介绍布局和景观,要求说明景物特点。)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观看有关国庆检阅的纪录片。 | |||||
板书设计 |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 雄 纪念碑 伟 纪念堂 壮 博物馆 丽 人民大会堂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6 天安门广场 | 教时 | 第二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第4—6自然段。 | 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复习检查 | 1、听写词语和句子 2、老师这儿有些补充资料,能帮助你把这句话读得更好。 3、读了这些文字,你又有什么感受? | 学生听写。 学生读关于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资料。
自豪、来之不易 |
教师复习导入 | ||||
活动二: 习第1自然段 | 1、学习第1自然段 出示填空。天安门广场位于( ),它是()、()的 城市广场。
2、指名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庄严、自豪的语气。 出示资料: “最宽广、最壮观”,抓住两个“最”,并引入资料“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 自由读一读、 口头填空 自由练说-指名说
读资料 | 学生自主完成填空,全班交天安门广场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这里能加上之一吗?结合你们找的资料来谈谈。
指导朗读。
| ||||
活动三: 习第4--6自然段
| 1、学习第4自然段 (1)天安门有它的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2)补充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的资料。
2、学习第5自然段 我们先去清晨的天安门看看,如果给你一台摄像机,你会拍哪些画面?
3、学习第6自然段。 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是怎样的? 看到天安门广场这么美好的景象,这么热闹的场面,同学们你的心理又感到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4、练习背诵 5、总结课文 |
个别说
读资料 说感受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评议
学生自读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说说自己想拍哪些画面,为什么?
学生自读、画词 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词,并说说原因。
齐读 用自豪的语气 练习背诵 齐背 齐读2\6自然段 | 1、提问:天安门有什么特殊意义?(是新中国的象征) A追问:什么是象征?为什么是新中国的象征?什么是“庄严宣告”? B试着读毛主席的话。(学生朗读,评价是否读出庄严的感觉。) 出示资料,个别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C、指导学生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朗读课文。 出示问题,学生自读,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追问: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还有别的含义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
3、 A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用书上的词句说说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是怎样的? 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华灯齐放 礼花飞舞等。 B追问:你喜欢哪个词?为什么? C理解“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 说说这些美好的事物象征什么? D除了书上的词,你还能用别的词来形容节日的天安门广场吗?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写一写学校有代表性的景物 |
交流有哪些景物 列提纲 写片断 |
指导按方位顺序写 全班交流片段 | ||||
板书设计 |
6、天安门广场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7、徐悲鸿励志学画 | 教时 | 第一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励志”、“嫉妒”、“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等。 |
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揭示课题 | 1、出示徐悲鸿的《骏马图》)引导学生质疑。
2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徐悲鸿励志学画》 板书课题。 4、“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 生质疑:谁画的?怎么能画得这么好呢?
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预习回答
质疑课题
|
指名回答,师相机小结:是啊,图片上的马栩栩如生,富于动感,似乎要冲破画面,“一洗万古凡空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预设: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就是:奋发气力,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 预设: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么学画?学画的结果怎样?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 |||
活动二: 初步感知课文
| 1、布置自读任务: (1)小组内轮读课文,互相正音,读通读顺课文。 (2)读完后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怎样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2、出示生字、词、句: 绘画 嫉妒 激怒 不礼貌 不知疲倦 潜心临摹 轰动 鞠躬 承认 错误 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3、师: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4、掌握了词语,你们能否读好课文呢?请8位同学站起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
学生四人小组练读课文
思考
自读,开火车读,齐读。
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
检查自读效果,师相机点拨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及时正音,如“嫉妒”的“嫉”,“临摹”的“摹”等。
重点点拨以下几个词语: 嫉妒:忌妒。对才能、民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并与“羡慕”进行区分。 深造:指进一步学习以达到更高的程度。并请学生造句子。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临摹:模仿。 潜心:用心专而深。 | |||
活动三: 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 1、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怎样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2、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概括并板书: 第一段(1-3):受辱立志 第二段(4-6):勤学苦练 第三段(7-8):轰动画界
3、归纳主要内容
|
小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交流
|
学生小组归纳段意,全班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师提醒学生归纳内容要简洁,相机总结:课文讲述了徐悲鸿受外国学生嘲笑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选做: 1)搜集像徐悲鸿一样的名人事迹 2)搜集徐悲鸿的其他事迹 |
学生独立完成。
| ||||
板书设计 | 7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1--3)受辱立志 二、(4--6)勤学苦练 三、(7--8)轰动画界。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7、徐悲鸿励志学画 | 教时 | 第二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其精神,刻苦学习。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复习检查 | 1、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课题的意思,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 自由说 互相评议
个别说 找出文中的原句,交流。 | 学生说主要内容 教师做出评价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原句说说徐悲鸿的志向。 | |||||||
活动二: 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 (一)诵读第一、二、三节 1、思考:激励徐悲鸿立志的起因是什么?外国学生对他的态度怎么样?
2、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徐悲鸿的表现又是怎样?理解徐悲鸿的话。 3、练习对话朗读
4、你觉得徐悲鸿是个怎样的人?
(二)研读四、五、六节。 1、学习第四小节,体会比喻的妙用。 出示:(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2、学习第五小节,体会徐悲鸿刻苦学画的精神。 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读这3个自然段,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 自读 找句 交流
自由读 练说
分角色读 齐读
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徐悲鸿。
学生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比较句子。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再读课文,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先总后分) | (一)品读第一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组织交流
追问:为什么说你们中国人而不说你徐悲鸿?天堂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指导用坚定的语气朗读徐悲鸿说的话。 追问: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二)研读四、五、六节。 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指导学习第五、六节。 | |||||||
活动三: 学习第三段
| 1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
2、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找出关键词说一说。
3、理解两句俗语。 | 自由交流
学生自读,找词,交流。
学生练习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 指名读七、八节。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相机理解“轰动”等词)
联系课文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这两句话的意思。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再读课文,学习徐悲鸿为国争光、勤学苦练的精神。
徐悲鸿的成功更得益于他的励志。你想从励志方面对他或自己说些什么? | 齐读课文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 学生边读边划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指导复述的方法(量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
指名当众复述(要求态度大方 声音响亮)评议 | |||||||
板书设计 |
7徐悲鸿励志学画 受辱立志 勤学苦练 潜心临摹 生活清苦 轰动画界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8、虎门销烟 | 教时 | 第一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3、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揭示课题。
| 1、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2、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4、板书课题。
|
谈观看感受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自己介绍林则徐。
| 1、了解鸦片,教师出示相关图片,介绍相关知识。 2、学生逐一介绍,教师随即补充并出示林则徐铜像和虎门销烟池遗址图。)
小结:这些花虽然有着美丽娇艳的外表,但它们的果实却能制成一种伤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的毒品,那就是鸦片,俗称大烟。鸦片对人类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它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一旦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的丧失劳动能力,致使摧残人命,家毁人亡。
指导读好课题
| |||||
活动二: 指导初读课文
|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寨 渣 盐 斤喝 啊(轻生) 身着 应邀 倒下去 分外 一担担 2)出示句子: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3、分小节朗读课文,伺机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说说某些小节的意思。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4、指导给课文分段
|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开火车读生字词 互相正音。 正音
说说相关词语的意思和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
默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说说自己这样分段的理由。 |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理解“值得纪念”、“伟大壮举”的意思。
预设: (一)1、1839年6月3日,值得纪念的日子 (二)2-5、虎门销烟的经过 (三)6、 虎门硝烟的影响
| |||||
活动三: 指导书写
|
指导学生书写: “泄、侮”按笔顺描红 “寨”结构要匀称,壁画要紧凑。 |
读生字、分析字形、结构
书写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 学生描红 全班评议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1、抄写词语,完成练习 2、观看影片《鸦片战争》 | 独立完成作业。 | ||||||
板书设计 |
8、虎门销烟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8、虎门销烟 | 教时 | 第二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说说硝烟的过程,用上“先-再-然后”。 2、抓住“壮举”一词,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销烟经过,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义,明白爱祖国、拒外侮的意义。 3、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一、复 习检查 | 1、指名读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开火车读
自由说 个别说 | 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说正确、完整、简洁。 | ||||
活动二: 精读课文,体悟国魂 |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指名读。 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4)师小结:是啊,外国侵略者们把大量得鸦片运到中国,危害我们的国民,骗取我们的金银。多少人骨瘦如柴,多少人家徒四壁,多少人沿街乞讨,多少人冻死街头!这一切都是害人的 鸦片造成的,都是外国侵略者犯下的滔天大罪。林则徐下令销毁鸦片,就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中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受鸦片的侵害了。这样利国利民的事,你说老百姓能不高兴吗?再次齐读第四节,读出激动的心情。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 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词句,全班交流。
概括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虎门销烟的经过,即“撒盐巴——抛烟——倒生石灰”,)
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
1、引导学生说出“伟大壮举”。
2、预设: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3、交流:(1)“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2)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3)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预设:(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 (4)追问: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预设 ① 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② 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5)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 ||||
活动三: 拓展练说、升华国魂 | 1、看着林则徐的雕像,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 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3、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4、总结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 学生同桌互说 全班交流 个别读,评议,齐读。
说说自己读完第六小节后想说的。
| 1、推进:师:林则徐下令禁烟,他以虎门销烟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好欺侮的。同学们,看一看虎门销烟的场景,看一看林则徐的塑像,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时近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少人又陷身毒品不能自拔,害人害己害国,你又想说什么呢?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 4、总结:虎门销烟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负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6。3,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方法提示:理清每一自然段的要点) | 各自练习、同桌练习、指名复述。 |
学生练说,全班交流,再次感受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 ||||
板书设计 | 8、虎门销烟 伟大壮举 先 撒盐巴 销烟经过 再 抛鸦片 然后 倒生石灰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习作2 | 教时 | 第一、二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 1、认真阅读例文,学会通过对具体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 2、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并能够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3. 产生写作兴趣,培养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 1、认真阅读例文,学会通过对具体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并能够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激情导入 | 1、导入:昨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是以前的一个学生打来的。她说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有许多缺点,在同学们的面前抬不起来,以至于心情郁闷,成绩下降。老师想请大家做一做心理医生,跟他聊一聊,开导开导他。现在,他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准备跟他说什么? | 小组讨论讨论。
大组交流
各抒己见 |
教师抛出话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出:发现自己的长处。 | ||||
活动二: 读懂例文
| 1.自由朗读例文 (一),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很棒?
2、教师小结:(一)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 (二)重点写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等,写一到两个事例。注意要写出自己的语言、动作、心里活动等。 2、引导总结写好这篇习作的要点。 | 自学例文(二),说说“我”有什么长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读出我的自豪? 自由交流。
| 1、学生自学例文 组织全班交流: (1)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棒呀? (2)中心句是哪一句? (3)是通过什么例子来说明的? (4)你最喜欢这里的哪个词或哪个句?
| ||||
活动三:学生习作
| 1.激情练说。 同学们,读了两篇例文,你一定会想,我也有我的长处,我的本领。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别令自己骄傲的地方,说给同桌听听。
师:说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他。
2、学生动笔写草稿
3、读习作片段,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修改、完善习作。 5、学生誊写习作。 | 集体交流。 生:(展示自己光辉一刻的相关照片,做个口头介绍,或者播放采访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正面评价的录音,或者朗读采访的相关文字材料。)
学生练写草稿。把刚才说给大家听的内容写下来,要注意进行具体的描述,字里行间要洋溢着内心的喜悦和自豪。题目可以从课本提示中选一个,也可自拟。
同桌互读互评。 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互评互助,作出修改。 大组交流,读给全班的同学和老师听,师生评议。
| 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介绍清楚,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观察思考。
说——评,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各学习小组选一名代表,把他们的构思的内容说出来,让大家评一评是否合符要求,在练习说的过程中,个别说、评说、同桌说 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读习作 师生共同评议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出示范文 | 学生读、评。 | 范文讲评,取长补短总结: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细致描写,写出人物特点。 | ||||
板书设计 |
写写自己 长处 本领 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练习2 | 教时 | 第一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了解自家附近的地名及其由来。 3.写好钢笔字,注意“木”的字型变化。 | 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现在开学一个多月了,陈老师想到你们家去家访,请同学们各自写一下家庭地址,并写一写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走法。我们先来看看小芳是怎样写的。 2、看了示意图,你能找到小芳家吗?指名说说。 3、如果你是小芳,从家走到学校,你能帮她说说走法吗?
(二)教学第二部分。
教师小结写法:写住址时 要注意区域名称的大小 顺序,先写大的,再写小 的,要把住址写具体,别 人才能找到你的家。写走 法时,要弄清方向,必要 的时候可以用数据说明, 语言要简洁通顺。
(三)教学第三部分。
| 学生自由读题
说说自己能否找到, 同桌互说。 全班交流 学生审题 明确要求
讨论怎样写才能让别人明白该怎样走? 学生试着写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画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修改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互相评议 | (一) 1、创设情境 学生读题,教师引导 2、指名交流 同桌交流。 (二) 1、审题,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怎样写住址才能让人明白?写从学校走到自己家的走法要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 (4)如 4、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小结:可从大家都熟悉的又离自家较近的标志性建筑写起。 5、和好朋友交流自己家的住址,方便时可邀请好朋友到自家来做客。 6、学生试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 7、全班交流。只有平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更好地完成本题。 8、学生修改。
(三) 1、审题,明确要求。 2、教师介绍本地一些地名的由来和古今的变迁。 3、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找到的资料。 4、小组里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议 | ||||
活动二: 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
1、指导观察所写的三个字,看看有什么相同点 2、指导读小小提示 | 临帖 观察讨论 描红、书写 同桌互评 全班评议 | 指导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木字) 读“我的小提醒”:木在不同的位置,字形要有变化。 观察木字的变化。 学生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次,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字,再做指导。 按照此方法写好另外两个字。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设计路线好不好,实践一下就知道。 | 1、根据同学设计的线路图,有家长陪同找去同学家作客。 2、再向设计者提出改进意见。 | |||||
板书设计 |
处处留心 家庭住址和走法 | ||||||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练习2 | 教时 | 第二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重点与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熟记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向爸爸妈妈得体地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 | 1、熟记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向爸爸妈妈得体地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诵读古诗 |
自由诵读 集体诵读 | 学生自主诵读 教师伺机指导 | ||||
活动一: 熟记成语。
|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教师范读正音。 3、了解大意 小结这些成语的共同点:都是歌颂英雄人物的高尚气节的。 4、你能用这些成语来赞一赞我们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爱国英雄吗?
| 学生复习背诵 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
重点讲解: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 横眉冷对:形容对敌人坚决斗争,决不屈服。 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大义灭亲:为了维护正义,对违反国家人民利益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受国法制裁。
| ||||
活动二: 背诵名人名言。
| 1、(出示名人名言)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 2、名试读,相机正音。 3、理解名言的意思。
4、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
6检查背诵情况。
|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熟读成诵。 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同座位之间互背。 集体背诵。
| 预设: 第一句:丹心:红心,赤胆忠心。汗青:泛指史册。 诗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老?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第二句; 上联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雨声和人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双关,兼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下联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要关心国家大事。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
| ||||
活动三: 口语交际 | 1.审题。 (1)上节课我们和好朋友交流了各自的家庭住址,并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做客。那么第一次把朋友带到家中,应该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他的情况呢? (2)自读题目要求。 我们可以介绍朋友的姓名、年龄、爱好等自身情况,以及曾经和你之间发生的趣事,还有他的家庭情况,做客原因等。 2.指导。 那么就作为好朋友,你第 一次到同学家做客,该注意些什么呢?集体讨论。
(四)评议、选最佳角色
|
四人小组讨论:你准备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的哪些情况?怎样介绍?
交流。
小品表演
|
(一)介绍朋友,指导选材
(二)讲伙伴,指导交际
(三)指导表演,练习对话
(四)大家认真观看别人的表演,提出自己的意见。
| ||||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做客 | 学生自由组合 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做客》
欣赏优秀小品节目。 | |||||
板书设计 |
介绍我的朋友 姓名 年龄 爱好 家庭情况 做客原因 趣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