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两步连除的实际问题 | 教时 | 第六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综合算式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掌握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 重点 与 难点 |
教学重点: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会列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用连除法解决问题的合理性。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 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 性积 累 | 出示题目: 1、四层的书架一共有112本书,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 2、一个书架有四层,两个这样的书架有几层? 揭题。 |
同桌一人说一道题。 |
指名回答。 | ||||
活动一: 自主探索,掌握方法
| 1、 理解图意 呈现例题图,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问题1:请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计算,并与同桌交流。
问题2: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问题3: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2、回顾反思: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
仔细观察, 按要求说说题意。
独立尝试解答,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说说思考过程。
同桌讨论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自主思考
|
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 ① 有2个书架 ② 每个书架都有4层 ③ 一共有224本书 ④ 要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追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吗? 呈现学生资源,指名说说两种方法的思路。(说清数量关系和每步表示的意义)。
组织比较,交流小结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名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看解答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小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示解答(可以列综合算式)——检验与反思
| ||||
活动二: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 1、出示p16第9题: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算出什么,怎么算。
2、出示p14练一练
3、出示p16第10题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
4、出示p16第14题 |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同桌互说思考过程。
自主读题,思考解题思路并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理解这题的意思,相互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 交流。要求说说每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指名交流方法,并说清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的是什么。
指名交流方法,并说清每步求的是什么。 | ||||
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
1、思考: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来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 2、作业:练习三p16第11、12、13题 |
回顾反思并与同桌交流 |
全班交流
| ||||
板书 设计 |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224÷2=112(本) 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综合算式:224÷2÷4 综合算式:224÷(4×2)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示解答(可以列综合算式)——检验与反思
|
栏目列表
0519-85770010
教学设计
两步连除的实际问题
发布时间:2017-09-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阚玉贤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