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和乐教师>>教师博客>>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0519-85770010

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静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遵劲、饱经风霜”等词的意思,会用“饱经风霜”造句。

3、通过品读文字,感受黄山松姿态、生命力、地位的奇,了解祖国秀美的山河,增强自豪感。

4、学习文中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模仿写法写一写黄山松的姿态。


一、以引背第一自然段,回顾黄山松生长环境的神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黄山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而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板贴: 山顶上  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通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品读,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的一奇——生长环境的神奇。(板贴:生长环境 神奇)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或近处欣赏或放眼眺望,去寻找

去感受黄山松更神奇的魅力吧。

二、品读第二、三自然段,感受黄山松的奇。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黄山奇松还奇在哪儿呢?(回答时要求:先概括说一说奇在哪儿,尽量用简洁的几个字词归纳,再结合文中描写具体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

(一)姿态奇异  (板贴  姿态   奇异)

1、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到的各种松树的姿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相关内容)

关注省略号:还有的都隐藏在这六个点中了。用文中一个词归纳,可以说是(板贴  千姿百态)

2、比较:同样是写松树姿态的,第二、三自然段有什么不同呢?

(抓住一种姿态具体描写,后是写许多种松的各种姿态。提升:这种写法有一个名称(板贴  点面结合 点在这里就是指——   面指——)

3、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松树中,你对哪种松的姿态情有独钟呢?请你再轻声读一读二、三自然段,然后结合描写说说原因?

预设:

①迎客松

a、“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追问:遒劲的枝干是怎样的?(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板贴  遵劲)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点评: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

追问: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什么呢?(学生交流,引导加上动作)

点评:1、真是名副其实的热情的迎客松呀;2、真是好客呀,难怪人们称你为“迎客松”呀。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2位学生朗读)

②陪客松:“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黄山风光”(再出示图片)

追问:你知道这“绿色的巨人”有多高?(5米)把它比作“巨人”,真是妙呀。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指名读、齐读。

③送客松:“送客松姿态独特……依依不舍地告别。”(出示图片)

追问:盆景是园丁把树木花草或各种山石经过精雕细琢后的造型(出示图片),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这是大自然的杰作,真可谓——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提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会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说一说,并读一读。点评:多么好客(热情、不舍)的送客松啊

(二)生命力  奇迹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如学生说到“生命力强”,(板贴  生命力)

扣住“饱经风霜”提升:

饱经风霜的意思还记得吗?(生说)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这800年它经历了什么?(生想象)

(师提升:1、生说风吹日晒,师:没有泥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让自己扎得更深,不被狂风吹走。

2、雷电劈断,师: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这是难免的。

3、日晒雨淋,师:它却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师小结: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就是“奇迹”般的生命力,生命的奇迹。(板贴  奇迹)读。

1、饱经风霜还形容一些事物或古建筑年代久远。出示例句,生读:万里长城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那么坚固不可摧。

2、也形容人经历很多艰难困苦,读:我的奶奶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3、有时还可以形容人的脸。读: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

(三)地位 奇特

引:除了姿态奇异和奇迹般的生命力外,黄山松还奇在哪儿?(小组合作)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象征”(板贴  地位 奇特)

提升: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立刻就会想到——迎客松。因为——(板贴  代表  象征)

小组汇报:生: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

生:迎客松也变成黄山的旅游标志。安徽电视台的台标就是迎客松的姿容(出示台标)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

生:邓小平逝世时,迎客松为他送行,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

补充: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再来读它,一定会对迎客松更多一份赞美、敬重之情。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追问:对于这三大名松的描写,能不能调换顺序写呢?(生交流)

提升:是呀!在作者的笔下,它们不仅仅是一棵松树,它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代表着黄山,代表着黄山人民。它们仿佛通了灵性: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啊!

再让我们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齐读第2节。

追问:再读之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大名松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先写姿态,再用比喻、想象的手法描述)

⑤有人喜欢第三自然段松树的姿态吗?是不是写得太简单,你们无法领略它们的魅力呀?在这一段介绍黄山松的简洁文字里,也隐藏着好几种写法,你们发现了吗?(生交流)那就让我们做小作者,把它们也写具体吧。

a、先来欣赏它们美丽的身姿(配乐播放图片)

b、你能模仿文中的三种不同的写法中的任何一种写法来写一写你刚才看到的最感兴趣的黄山松吗?看好了,想好了,就写在作业本上。(提醒:可抓住一种写,也可写松的多种姿态)

c、组织交流。

三、总结全文

(看板书)黄山奇松千姿百态,它们生长环境的神奇、姿态的奇异、地位的奇特、奇迹般的生命力使黄山松神奇无比。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出示这句话)有机会大家一定要亲自登上黄山,去领略它们的风采,再去体验其他三绝,全方位地去感受黄山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推荐阅读:《黄山怪石》

板书:


             生长环境   山顶  陡崖               神奇

             姿态         千姿百态               奇异   点面结合

黄山奇松     生命力   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奇迹

             地位     代表  象征                 奇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 春江镇圩塘永新路46号   电话:0519-85770010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