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和乐教师>>教师博客>>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0519-85770010

教学反思

(赵艳)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发布时间:2019-01-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艳

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长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要试图引导他们理解很多大道理,记忆往往对他们帮助更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环保事件,让他们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其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如,教学六年级《长江之歌》时,进行一系列的主题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系列一:看长江、说长江,调动对长江的积累,激发对长江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系列二:读长江、品长江,课前让学生大量收集从不同角度描述相关长江的资料,了解长江生态和生态文明,并学会整理、分析资料,辩证地看待长江和长江生态文明,课堂中分组讨论交流汇报。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系列三:吟长江、颂长江,学生根据所占有的资料,吟诵《长江之歌》等相关课内外诗词、文章;也可以学唱歌曲,激发学生亲近长江,亲近自然的情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长江生态文明意识。

2、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长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才能与特长。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一要求活动主题明确,其二要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6月5日下午,我们圩小举行了“美丽长江,我是行动者”红领巾小河长主题活动。巡河第一站,红领巾小河长们来到了学校附近的新业广场,认真观看低碳生活、珍惜水源等环保展板。随后,小河长们来到了巡河第二站——长江澡港枢纽,当他们从河长手中接过“红领巾小河长”的聘书和旗帜后,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红领巾小河长的决心,积极学习环保知识,践行环保行为,共同守护我们的母亲河。整场活动中,红领巾小河长们兴趣十足,收获颇多,学到了河长制的知识,也激发了他们热爱、保护河道的热情,小河长们纷纷表态:“以后会更好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自身做起,保护家园共同的河流。”通过类似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要有生态文明意识。

3、家校合力——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延伸

当前,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5+2=0”现象,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5天的系统教育,当小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经过周末两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开展了“蝴蝶监测”活动,许多同学响应号召,拿起手机及相机,走近大自然开展“蝴蝶随手拍”活动,拍下蝶与花相恋的美丽瞬间,再迫不及待上传到群中,与伙伴们分享,留下一条条有意义的蝴蝶监测信息,已达300余条。以拍摄蝴蝶为主题的“发现之旅”,促使更多学生自愿加入到蝴蝶监测的队伍中来,带动家庭一起来关注蝴蝶爱护环境,并在一次次亲力亲为中,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真正树立起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样的平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 春江镇圩塘永新路46号   电话:0519-85770010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