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和乐教师>>教师博客>>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0519-85770010

教学反思

一缕浓香飘十里,一抹乡愁入梦甜
发布时间:2019-09-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艳

当我们用心研读一篇文本的时候,才能实现与文本的这个作者真正的对话,也就会为作品的理性的深刻所吸引,为作家的灵性与独特而动容,从中受到愉悦,所以,每次课前的研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我觉得研读和对文本的梳理应该做到五个理解:一是正确理解文本在课程中的定位,二是真正理解文本的精义,也可以说是文本的主旨;第三要理解文本独特的理路;第四要理解文本的话语风格;第五要理解作者写作的风格和动因。下面我就结合《桂花雨》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桂花雨》在课程中的定位

这是以“抒情”为主题的单元,它的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还是各有侧重的。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那就是:自然是美的,自然孕育了无限的生机,自然给了我们无限的美好与遐想,自然给了我们生生不息,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生活在自然中,自然同时孕育了我们,孕育了一切美好、跃动、真诚!

因此既要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又要深入浅出。“把握文本深层次的内涵”就是知性阅读,是“深度”语文的体现;而“深入浅出”则是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合宜的思考与构建,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有价值的语文,这是一种“理性归属”。对于文本解读中的价值人文,我们不但要深入解读,更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文本解读需要追问,需要多元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要有一种“对待生命的尊重、对待生活的无尽的追逐”品质,这是心理的品质。

二、真正理解文本的精义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意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这是关于作品的精义。

三、弄清课文的理路

当然这个理路,可能更多的带上我个人对这篇课文的一点理解。我觉得课文的理路呢,它是由“桂花香、摇桂花、桂花雨、摇花乐”相会连缀而成的。花对人心灵的愉悦、人对花淡淡的乡愁,而别离后,“摇花乐”仍魂牵梦绕,奔波无法洗去那尘封已久的桂花情节,桂花就是作者的童年,桂花就是母亲,花香一如母爱,花香一如乡愁。流入我们的想像,香遍我们的心田!作者期盼重归故里,重沐童年的“桂花雨”,重寻童年的“摇花乐”,她深信离别是短暂的,终究会有相逢,因为那乡音,那乡愁是抹不去,挥不掉的,因为她的心在故乡,根在故乡。童年是一首诗,作者用心在吟唱;童年是一个梦;作者用梦在向往;童年是一首歌,即使隔岸相望,那歌还依然嘹亮。

一篇文章首先考虑的是读者,我们即将要面对要引导的是小孩,而不是文学青年。那么对于文本的解读就应当努力回归到故事性来。第一、文章朴实无华的叙事情节,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她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始终不渝的思乡情意,小孩子完全能读懂并被深深地打动。其二、文章言简意深表主旨,这篇文章情深意浓,淡淡的纯情,淡淡的忧伤,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至透明、不欲表白的美,读罢此文,作者对故乡的那种浓浓的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的思绪也能穿越时空,回到桂花飘落,坠如丝雨的那种境界里去。作者的心,也牵动学生的心;作者对母亲的爱也激发了孩子的母爱。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 春江镇圩塘永新路46号   电话:0519-85770010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