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单式折线统计图 | 教时 | 1 | |||||
日期 | 月日 | |||||||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 重点与 难点 | 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 ||||||
教学过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出示例1 谈话:张小楠是个有心人,她每年生日都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制成了统计表。(出示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
同桌互说 | 1.指名口答 2.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 |||||
二、 认识折线统计图 |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
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同桌互说。
仔细观察后小组交流。 |
指名口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 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 (1)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多少厘米? (2)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哪一年张小楠的身高增长得最快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指名口答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指名口答后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 |||||
三、 制作折线统计图 | 1、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2、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互相说一说。 | 呈现资源,交流制图过程。 指名口答了解的信息。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 |||||
四、 巩固练习 | 1、课件呈现练习四第1题统计图,要求:观察图思考问题
| 同桌互说
| 指名口答
| |||||
五、 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 小组交流 | 指名口答 | |||||
板书设计 | 折线统计图 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1、名称和日期 2、纵轴、单位描点——画线 3、横轴、数据 4、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