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紧扣住中华不振,层层理解。
这篇课文资料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主角,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二、抓住重点、难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资料,难点从句段中领悟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课堂上我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选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流,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中国妇女的遭遇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洋洋?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同学们,如果此刻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这时学生思维被打开,个个说得十分动情,有的学生愤怒之火已被燃起。
三、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对于中华不振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学生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感到钦佩,从而让学生知到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心底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才真正到达目标。所以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课文资料与现实结合起来,透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