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动手操作,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动手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操作中激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的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努力营造乐学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获取新知。如: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统计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情况,他们对身边的各种车辆都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为此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便燃烧起来。
二、在操作中质疑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思考。”为此,教师要善于巧妙的把数学内容转化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探究问题。如课中组织记录时,第一次播放录像,让学生独自记录,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接着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从而得出: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这是因为,要探索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自行产生的疑问,而这一疑问又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他们有一种解疑、释疑的迫切感。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在操作中明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强,直观操作正可弥补学生对话交流中表达不清、理解不深的缺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撑。通过操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脱离原先机械模仿的层面,在理解中得到提升。如:课中有个问题是“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选择各种各样,而且学生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比如“客车要着急收客人,所以最有可能是客车。”“因为货车少,所以是货车。”这是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知识,而我也不能再扩展开了讲。怎样让学生能明白因为轿车的数量多,所以最有可能是轿车呢?我做了以下一个操作活动:找了10名女生和2名男生,让他们走出教室,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走进教室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做了几次实验,学生发现了走进来的是女生的次数明显的多,而且他们也发现了原因,因为女生的人数多。当我再把焦点集中到这个题目时,没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学生明白了,因为轿车的数量多,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轿车。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数学中有时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可能比很多的语言要有效果。学生不仅爱学,还更容易理解。
就整个课堂来说,我发现原先的设计还有许多地方思考得不够深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平时磨练太少,思考太少,对于课堂教学中预设之外的资源及时采取合理对策的能力还不够。对我的这节课,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统计素材与统计表格整体呈现,方便学生收集数据
课堂教学中,学生分小组或独立统计时,我都是让学生直接根据大屏幕上呈现的统计素材进行统计。有些学生严格按照看一个“√”一个,有些学生则嫌麻烦,干脆从大屏幕上直接数出来填在表格中。这样一来,打“√”记录的孩子不仅耗时而且学生老是抬头低头很不方便。如果我在提供给学生的统计表格上方把统计素材也同时呈现,学生就能近距离地感知统计对象,方便学生统计数据,正确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资源及时采取合理对策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教学设计时我让“小猪嘟嘟”充当主题图中“动物运动会”的志愿者,他想给长跑的运动员每人买一辆玩具小汽车作为纪念品,给跳高的运动员每人买一架玩具小飞机作为纪念品,从而产生按比赛项目统计的需要。在出示了按比赛项目统计的表格之后,有学生马上提出用画“√”或画“□”等符号来记录数据。由于按比赛项目统计只要分别到跑道上和草坪上数一数就行了,原先没有准备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用符号记录数据。这时,我只是笼统地说了一下这种方法的优点,而没有说这种方法在数据比较多、对象排列较乱时比较适用。由于我的用语指向不够明确,让部分学生产生了误解:所有的统计都要用画“√”来记录数据。“想想做做”第1题的茶杯一共只有9个,只要按顺序数一数就行了。而“想想做做”第2题中数据较多,各种颜色、各种形状混杂在一起,适用这一方法。
三、实践活动应切实可行
在设计最后一个环节的实践活动时,我就觉得有些不妥,但是又没有想到更好的设计思路,也就将就着出场了。真正到了课堂教学中,对照三维目标,虽然能让学生应用本节课的统计知识,但具体实施这个活动比较困难,学生不大可能亲身体验。于是统计的意义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总之,“心中悟出始知深”,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也曾在专家学者的讲座报告中听过,就是没能内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还需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