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和乐教师>>教师博客>>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0519-85770010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发布时间:2023-12-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鞠益萍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21.古诗三首

教时

第一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重点

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   学   过   程

活动

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

积累

古诗积累

一名学生领读、领背《古诗文诵读》中一首古诗

其余学生跟读、跟背。

 

 

 

 

 

 

 

 

 

 

 

一、知诗人 解诗题

   1.知诗人: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3.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塞、秦、征”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3.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4.反馈交流诗意

5.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6.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三、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感悟画面之悲。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1)想一想: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

(2)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三)感悟历史之悲 

1. 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

 

 

 

生欣赏图片。

 

 

 

 

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学生预习交流:

(1)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学生自由读,齐读。

 

个人读,齐读。

小组合作,并交流反馈。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生想象说话。

 

 

学生齐读,个人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齐声朗读, 

读出豪迈、勇敢的语气。

 

 

预设: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指导书写: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预设: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预设: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拓展

延伸

总结

提升

 五、总结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板书

设计

     《出 塞》

互文      明月    关

  秦汉      人未    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有效作业设计

基础类作业

朗读古诗三遍。

 

抄写古诗三首。

拓展类作业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实践类作业

(选做)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三位诗人的生平以及创造本诗的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

反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 春江镇圩塘永新路46号   电话:0519-85770010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