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 教时 | 第2课时 | |||
日期 | 月 日 | |||||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 重点 与 难点 | 1、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2、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 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课前 积累 | 刘长卿《新年作》 |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 回顾主要内容 | 培养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 |||
二、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 1、诵读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故事的意思大家一定很清楚了。 (2)指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3)理解了文意,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4、说一说: (1)“识”字在古代有四种意思,①知道、懂得。②认识。③识别;辨认。④知识、见识。题目“王戎识李”中的“识”是哪种意思? (2)那王戎是怎么辨别出李子是苦的? (3)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王戎小朋友吧! 5、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看来,文章的题目真是文章的眼睛呀,一个“识”字看出了王戎的聪明、机智之处。 6、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7、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正因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而且做了尚书令、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这样大的官。让我的宰相这样大的官们带着对王戎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则古文吧! |
男女生分工读、交换读 分组读
(1)借助注释翻译原文。
看李子 不摘李子 猜李子 李子苦
齐读 3、借助填空题来背诵小古文。
王戎( )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联系实际讲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再读古文 |
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
三、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播放三个简短有意思的动画片:《庾公不卖马》《割席绝交》《陈太丘与友期》。 3、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 |
观看视频
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
拓展“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 |||
板书 设计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看李子——不摘李子——猜李子——李子苦 独立思考 爱动脑筋 | |||||
有效 作业 设计 |
基础类作业
| 完成补充习题第25课 | ||||
拓展类作业
| 与小古文《司马光》进行比较,两个孩子有什么相同之处。 | |||||
实践类作业
| (选做)小练笔:将小古文编成一则故事,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