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教学反思
《树之歌》作为低年级识字课文,核心是通过儿歌形式让学生认识树木、积累生字。本次教学有亮点也有需改进之处,具体如下:
一、教学亮点
1. 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借助树木图片、短视频(如松树的针状叶、枫树秋天变红),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画面,学生能快速对应“松、柏、枫”等字与实物,识字效率提升,课堂参与度较高。
2. 结合儿歌落实朗读:抓住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通过“拍手读、分组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节奏中熟悉文本,既巩固了生字,又体会到语言的韵律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存在不足
1. 个别关注不足:课堂活动以集体互动为主,对性格内向、识字较慢的学生关注不够,未及时发现他们对“桦、桐”等字形易混淆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课后仍有认读偏差。
2. 知识拓展浅尝辄止:仅停留在“认树、识字”层面,未结合生活实际延伸(如“身边常见的树有哪些”“树木有什么作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浅,未能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三、改进方向
1. 增加分层指导:下次教学可设计“小老师帮一帮”活动,让识字快的学生协助慢的同学;同时通过“随机抽查”“一对一认读”,及时发现并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2. 深化生活联结:课前让学生收集身边树木的叶子或照片,课中交流“我见过的树”,课后布置“和家长找一找小区里的树”,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真正做到“学用结合”。